(2011-2020年)
序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各个方面,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特征,教育信息化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不断突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并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列为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当前,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促进我省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与人力资源强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学习型社会。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教育部的规划精神,结合陕西实际,为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加快实现我省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制定本规划。
目 录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一、现状与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三、发展目标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一、缩小基础教育信息化差距,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与应用
二、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三、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继续教育服务和管理机制,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五、构建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
六、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七、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八、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 建设计划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二、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和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计划
三、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
四、试点示范与创新应用建设计划
五、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计划
六、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计划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制度保障
三、技术服务保障
四、经费保障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一、现状与挑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支持下,陕西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先后实施了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西部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工程、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基础教育专网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全省教育信息化水平取得长足发展。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大改善,网络环境得到优化,高校基本建成成熟的校园网络体系;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断拓展,师生信息素养不断提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部分教育管理和业务系统投入使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应用,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成为全社会的高度共识。
我省教育信息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与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陕西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与国内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比还存在很多不适应,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教育信息化的统筹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各地、各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阵、条块分割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信息孤岛”普遍存在;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评价体系和人才队伍尚不完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教育电子政务尚未普及,教育基础数据库等重要业务系统尚未建立,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水平较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亟待重建、整合和集成;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很不均衡,网络接入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程度和应用水平较低,优质资源尤其匮乏;教育信息化对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支持作用还不显著,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总体来看,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滞后、整体水平较低,与陕西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不符。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对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未来十年,我省要全面建成教育强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在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担负着重要使命,是我省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学校的历史责任,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作出了总体部署。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数字陕西”的战略任务,《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2010—2020年)》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列为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加快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我省高校众多,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学科设置齐全,信息化人才资源丰富、培养潜力巨大。当前是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是紧迫而艰巨的重要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服务全省发展。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公共服务为主线,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抓手,为建设教育强省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我省教育信息化坚持以下工作方针:
面向未来,育人为本。面向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要求,面向未来国际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需要,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形成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终身学习环境。
统筹规划,总体部署。统筹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要求,在省级层面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全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分步实施,分类推进。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兼顾区域经济社会水平,准确把握全省现状,以教育管理信息化带动教育公共服务,采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分类推进、示范引领、形成特色的发展策略,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协调发展。
应用驱动,共建共享。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深度融合,引领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引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战略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到2020年,形成与教育强省和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信息化教学终端和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基本建成人人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实现《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具体目标是:
学校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宽带网络全覆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区域失衡状态基本消除,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以教室为单位的信息化教学终端全覆盖。校校通宽带,班班可应用,人人可接入,处处可学习。
建成具有陕西特色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建成两库一馆三平台 ,不断建设和丰富陕西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到2015年,基本完成两库和三平台建设任务,试点建设全省数字图书馆;2016年—2020年,大力推进平台应用和系统完善,实现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终身学习环境广泛应用,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及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建成覆盖全省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各类管理应用系统集成服务,教育决策与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形成一批精品网络视频课程和一批优秀教学应用成果,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立足陕西实际,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统筹规划、整体部署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有效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增强队伍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一、缩小基础教育信息化差距,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与应用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改善和优化中小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条件,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让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能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对传统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进行改造,优化升级终端设备,提高生机比和师机比。坚持接入边远、普及山区、优化城市,实现中小学校宽带网络和信息终端全覆盖。加快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化差距。
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多渠道加快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形成学科齐全、内容丰富、优质好用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促进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共建共享。开发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的课件素材、制作工具和教学软件,普及建设中小学虚拟实验室和探究实验室,逐步实现智能化教学环境遍及所有中小学校。加快开发0—3岁婴幼儿亲子教育资源,提高家长育儿技能,促进早期教育与学前教育衔接。适当开发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益智类学前教育资源。加快建设各类特殊教育数字资源和学习辅助装置,支持残疾人终身学习。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严格按照国家课标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更新教学理念与内容,健全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层次,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推动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和安全教育,创设绿色、安全、文明的应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健康、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
二、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大力推进全省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我省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我省产业振兴,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强职业院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支撑学生、教师和员工自主学习与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建设一批普惠适用、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相关特色资源,服务专业教学与实训。
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提升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职业信息素养。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提高使用效益。
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关键技术应用为突破口,适应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开展人才需求、就业预警和专业调整等方面的信息分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针对性与支撑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大力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撑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三、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适应国际化和信息化要求,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加强校际交流和对口支援工作,推动省内外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
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体系,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校际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
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通过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通识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丰富和规范高校网络文化,构建全省高校网络虚拟社区,积极开展人文陕西网上读书等文化传承活动,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积极传播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先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四、构建继续教育服务和管理机制,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继续教育信息化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基础。大力构建继续教育服务和管理机制,加快公益性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推进开放大学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依据国家继续教育数字资源规范,建设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公益性继续教育数字资源,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充分利用包括有线电视网在内的公共通信网络,积极推动数字化学习资源进家庭。打通各类学校、行业企业、社区教育界限,促进继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全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数字化资源。
加快发展现代网络远程教育。支持高校网络教育和网络学院发展,创新网络教育教学模式,发展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加快开放大学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整合企业优势,加强继续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和卫星通信为主要载体,建设城乡一体化、一站式的多功能开放学习中心,促进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服务。完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探索相关信息系统与支撑平台建设与运行模式,建设支持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考试与评价、质量监管体系,形成继续教育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体系。搭建全省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资源主动推送服务模式,为各类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为办学、管理及相关机构开展继续教育提供服务。
五、构建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动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实现科学有效管理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
加快全省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依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体系和陕西省电子政务建设要求,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建立全省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与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和陕西省人口基础数据库无缝对接。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和业务应用系统,大力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立全省教育综合管理平台,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全省统一的一站式管理系统,加强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与决策分析功能,加快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
提高教育管理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模式,扩大和延伸教育信息服务范围。建立全省教育公众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权威发布政策法规、招生考试、奖励资助、学校概况、办事指南等各类教育信息,提供信访投诉、网上办事、民意征集、信息查询等各类便民服务,满足教育系统与社会公众多向互动需求,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全省师生的电子档案系统,做好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
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校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与校务公开,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支撑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六、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包括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陕西教育云服务环境、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共建共享环境、教育信息化安全保障环境等,是全省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通过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为青少年学生等各类学习者提供健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支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高性能信息化教学与科研环境,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充分利用公共通讯传输资源,实现所有学校和教育机构网络接入宽带。根据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要求,积极推进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让宽带网络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事项。形成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动态更新机制,在硬件建设方面有计划地向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全面提高全省教育信息化整体配置水平。
搭建陕西教育云服务环境。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模式,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精准服务、成本低廉的陕西教育云服务模式。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省市两级公共存储、计算、共享带宽、安全认证及各种支撑工具等通用基础服务,支撑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化。
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遵循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整合各级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库和全省网络数字图书馆,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终身学习提供全面支持。开发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的课件素材和制作工具,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和虚拟实验室,促进智能化的网络资源与人力资源紧密结合。建立全省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为各级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提供共建共享的基础环境和优质资源服务。
构建教育信息化安全保障环境。加大教育网站管理力度,加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高网络安全保护等级和主动防范能力。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不断提高对恶意攻击、非法入侵等的预防和应急响应能力,保证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稳定可靠运行。采取有效的内容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有害信息传播。
七、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继续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加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陕西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开展教师职前、职后相衔接的远程教育与培训。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明确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设置与职责,制定相应的评聘办法和工作考核细则,落实专业技术人员与学科教师同等待遇。持续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
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常规考核内容。
优化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相关学科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及信息技术通识课程,优化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实训基地,提高实践能力,鼓励高校信息化相关学科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和学校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
八、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体制改革确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通过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多方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现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确立归口管理部门,明确管理职责与工作职能。引入企业和社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服务的竞争办法,完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高效运行机制。
创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坚持政府引导,鼓励多方参与建设,支持校际间网络课程互选及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发挥多方优势,逐步形成政府购买基础性教育优质资源、提供公益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减少低水平重复开发,实现最大范围开放共享。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和战略研究机制。将教育信息化技术及装备研发与应用纳入陕西省科技创新体系,建成一批省级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产品中试及推广基地,积极申请建立国家级基地。设立省级教育信息化科研专项,加快重大技术与共性问题的研究解决。依托有学科优势的高校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咨询与参考。
建立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机制。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导产学研用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形成一批支持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营造开放灵活的合作环境,推动校企、区域和企业之间广泛合作。
推动教育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加强各类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引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先进技术,缩小与教育信息化发达地区的差距。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入合作。鼓励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一批多层次、高水平的合作项目。
第三部分 建设计划
为加快解决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共性重大问题,顺利实现我省教育信息化规划目标,全面完成各项发展任务,按照全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和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试点示范与创新应用、学校信息化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六个方面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到2015年,基本消除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基本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基本解决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问题;到2020年,全面实现优质高效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与我省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依托陕西省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电子政务统一传输网以及省市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逐步建设全面覆盖的宽带网络、全面普及的信息化设施设备和陕西教育云服务体系。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进教室工程。以教室为单位,采取多种技术模式大力推进班级多媒体设备建设,改善数字化课堂教学软硬件环境,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供支持。
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根据各地实际,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和教育管理部门宽带网络接入,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接入宽带网络。到2015年,实现宽带网络覆盖各级各类学校,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接入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接入带宽达到2Mbps以上,高校接入带宽达到1Gbps以上。
构建陕西教育云服务环境。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高效稳定的陕西教育云服务环境,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综合管理与公众信息服务平台部署应用,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公共存储、计算、共享带宽、安全认证及各种支撑工具等通用基础服务。
二、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和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计划
教育综合管理与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信息公共服务。
建设全省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以教育厅电子政务网为中心、辐射全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的全省电子政务网络,搭建全省教育系统保密文件网络传输平台,保障机要文件传输安全。依托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建立全省统一的值班报送系统、通用办公业务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政务信息共享交换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
建立陕西教育基础数据库。依据教育部相关标准,建立数据采集、交换共享、管理与应用的技术平台与工作机制。建设陕西教育基础数据库,对教育系统运行和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和动态监测,为教育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衔接各级各类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系统互联与数据互通。
建设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和教育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依托陕西云服务体系,逐步整合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不断丰富各类管理应用模块,建立全省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功能,并与教育部和省级部门有机衔接。到2015年,全省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和教育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并试运行,加快政务公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教育信息服务。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教育公众信息服务。
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制订学校管理信息化标准与要求,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引领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基于陕西教育云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高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推动师生电子档案建设,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三、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
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基础工程。
建设足量好用的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针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等不同需求,组织优秀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学校开发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5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遴选和开发100个优质学科工具、应用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建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制订资源审查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使用者网上评价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资源评价机制。采用政府引导性投入,支持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制定政府购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服务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资源服务。建立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建设全省数字图书馆。分层次建设全省网络数字图书馆,内容涵盖数字图书、数字期刊、数字影像、数字地图及其它教育类数字出版物。依托全省教育基础数据库的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功能,逐步开放各高校数字图书馆,实现全省高校图书借阅“一卡通”,建立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图书共享服务模式。
建设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依托陕西教育云服务体系,部署实现数字教育资源云存储和云服务。开发综合性教育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和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不断创新教育应用,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构建各类虚拟学习社区,建设全省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资源主动推送服务模式,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为各类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和终身学习服务,为全省师资队伍建设、家校互动、区域和校际交流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到2015年,建成全省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并向全社会开放。
四、试点示范与创新应用建设计划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与改革试点,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教育管理创新,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采用先遴选试点、再评估挂牌示范的方式,建立一批各类形式的试点示范建设项目。以科研引领为先导,开展创新应用探索。
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选择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试点,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校和试点地区,探索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试点工作。到2020年,建设20个试点县(区)、100所试点中小学校,在此基础上形成5个以上的示范县、15所示范高校和30所示范中小学校,力争建成1—2个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教育信息化综合示范县。积极探索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模式。
开展网络远程协作教学应用试点工作。以促进优秀师资共享、推进区域帮扶、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面向各类教育,开展基于网络的远程协作教学试点示范工作,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基本建成基于远程协作学习和教学研究的、覆盖全省教育系统的实名制网络交流服务平台和运维体系。
设立科研项目引领信息化应用创新。依托各类研究机构和普通高校,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针对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中面临的新问题,每年设立20个教育信息化专项课题。
五、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计划
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创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加快学前教育、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制订学前教育、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采用政府推动、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分步实施的方式,推动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每所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推进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大力推进普通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普及高速校园网络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装备,建设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完善的信息发布、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等数字化服务体系,推进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持续推进并优化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和对接,积极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高校科研协作与知识共享环境,推动高校科研组织模式和方法创新。积极探索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模式,在全省高校中建成一批智慧校园示范学校。
实施薄弱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针对我省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通过资源配送、人员培训以及结对帮扶等措施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六、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计划
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培养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按照教育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培训。争取申请建立1个国家级培训基地,成立5个省级培训基地,形成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全省范围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系;中小学教师和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初级培训,6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完成管理人员全员初级培训。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机构。在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在全省逐步建立若干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形成教育信息化研究支持体系,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
加快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培养。开发有效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公共课。建设一批学科优势明显、课程体系完善、与实践领域对接的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培养基地。遴选和培养一批能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人才,建成1—2个国家级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陕西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完善技术支持机构,推进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
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省级层面负责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和总体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市、县(区)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主体。
二、制度保障
落实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政策。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制定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并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和相关教育机构在网络接入等方面的资费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支持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协调制定扶持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多种形式培育教育信息化产业体系,形成良性竞争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和激励机制。开展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状态评估和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运行绩效考评。
三、技术服务保障
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应用推广。加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行业系列标准宣贯工作,推动标准实施,确保数字教育资源、软硬件资源、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等各方面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建立教育信息化运维服务体系。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服务队伍,构建多层次运维服务机制。积极探索网络运行保障的租赁服务模式,减少重复浪费,降低运维成本。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根据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教育管理、教学和服务等信息系统安全。加强网络有害行为防范能力和不良信息监管力度,防止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对校园文化的侵害。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网络健康发展。
四、经费保障
建立长效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省级重点支持试点示范与两库一馆三平台建设。推动各级政府充分整合现有经费渠道,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标准等政策措施,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
鼓励多方投入。明确各级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加大与社会其他行业、企业、组织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根据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特征,及时调整经费支出重点,合理分配在硬件、软件、资源、应用、运行维护、培训等各环节的经费使用比例。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规范项目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绩效评估,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效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把教育信息化经费列入年度计划,并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和使用经费,建立省、市、县三级、多部门联动的经费使用监测和信息反馈制度,切实加强经费监管。
附件:
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_2011_2020年_发展规划正式版.pdf